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编译内容

编译内容

编译服务: 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编译者: 郭楷模 编译时间: 2024-6-14 点击量: 21

“井下温度怎么样?”

“25℃,挺凉快的!”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煤集团”)陕西大海则煤矿采访时看到,借助5G技术,井上、井下实现实时视频通话,通话过程声音流畅、画面清晰。

近年来,中煤集团瞄准智能化下功夫,苦练创新硬本领,形成智能矿山、智慧煤化工等一系列煤炭产业智能化升级成果,挖掘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智慧煤矿“见智不见人”

在大海则煤矿生产控制指挥中心内,采煤机司机贺日滔坐在8个显示屏面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井下的一举一动。显示屏上没有人的身影,只有全自动运行的智能采煤机沿着煤壁缓缓前行。布置在井下的数百个传感器正对机器运行情况、井下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将会立即报警。

曾在井下工作10年的贺日滔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如今工作环境的改变。

他告诉记者,过去在井下,一天工作下来免不了灰头土脸,“但现在,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虽然工作要求同样严格,但并不繁重。煤矿山的智能化水平已经非常高,不需要我们过多干预。”

大海则煤矿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全矿井一套体系、一张网络、一个中心,打造出“工作面自动掘进+地面远程可视干预”的智能掘进模式,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管控。

目前,大海则煤矿采用基于5G技术的常态化智能少人开采模式,单班智能化率最高96%,综采工作面生产单班由13人减少为5人,减人增安成果显著。

生产安全性大幅提升的同时,生产效率也不断提高。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以人工作业为主时,不仅井上井下联络不便,井下人员之间同样沟通困难,导致指挥中心难以掌握全局信息。如今,借助各类智能化手段集中汇总井下信息,指挥中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生产进行实时调整,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未经智能化改造的工作面,年产能仅为700万吨左右。但智能化改造后的工作面,年产能有望达到1200万吨。”该负责人说。

“数据大脑”指挥生产提质增效

来到中煤集团陕西公司的生产运行优化指挥中心大厅,仿佛走进一个全景3D影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约4米、宽约22米的智慧大屏。

屏幕上,与煤化工生产有关的运销数据、煤质管理、能耗指标、设备工况等信息一应俱全。中煤集团陕西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俊杰向记者介绍,公司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总抓手,全面推动以设备互联互通、业务全面在线、数据全景感知为主要特征的智能煤化工工厂建设,搭建起煤化工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控系统,涵盖生产调度、优化指挥、应急管理、会商研判等多项功能。

他指着大屏幕上的一组数据向记者举例:“比如用煤,我们需要的燃料煤炭最佳热值是多少?含硫量多少最经济?哪个产品目前需求量更大,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调整生产计划?这些问题,数据都可以给出答案。”

李俊杰介绍,以前此类问题只能由管理人员凭经验作出判断,现在则可以让数据“说话”。“如果只靠经验,哪怕是一个小的决策失误,以我们如此大的体量,带来的损失都可能是惊人的。但数据可以做到精确无误,大大增加了我们生产决策的科学性。”李俊杰说。

无处不在的屏幕是该指挥中心的一大特点。员工休息的茶水间里、往返厂区的通勤车上,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每一块屏幕连接的都是同一个“数据大脑”。

“利用手持智能终端,我们在班车上就可以监看运行情况、确认数据,完成交接班,真正省时省心。”中煤集团陕西公司甲醇中心党总支书记刘长伟告诉记者,在公司煤化工一期项目厂区,智能化控制已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目前,厂区已集成自动化控制系统,自控投用率、数采率均达到95%以上;搭建了智能巡检系统,可实现24小时在线检测和全面感知预警。在全面数智赋能下,企业生产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提供服务
导出本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