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一、资助范围
    (一)水利部长江中下游河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
    方向1:河湖治理与水沙资源综合利用
    (1) 中长期河湖系统多尺度演变机理及模拟技术
    (2) 河湖治理新思路与新技术
    (3) 坡面水蚀过程及其迁移机制
    (4) 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5) 水系连通演化与提升
    方向2:防洪减灾与水沙调控
    (1) 洪水资源化利用技术
    (2) 水库-河道-湖泊-分蓄洪区洪水演进模拟
    (3) 水工程联合调度关键技术
    (4) 城市内涝灾害机理与模拟技术
    (5) 环境变化对流域防洪的累积性影响及对策
    方向3:河湖水域岸线保护技术
    (1) 河湖岸线洲滩及生境修复关键技术
    (2) 河湖生态岸坡综合治理技术
    (3) 河湖连通的生态水文效应与调控技术
    (4) 河湖四乱快速立体监测评估技术
    方向4:数字孪生流域和工程关键技术
    (1) “天空地水”多源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研究
    (2) “三道防线”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3) 水利专业模型通用化开发技术
    (4) 数字孪生流域知识智能驱动关键技术
    (5) 基于三维GIS+BIM的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构建技术
    (6) 基于数字孪生流域的防洪“四预”技术
    (二)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方向5:岩土介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与应用
    (1) 岩土介质多场多相多尺度分析方法
    (2) 岩土工程的连续-非连续数值模拟方法
    (3) 岩土饱和非饱和、非稳定渗流场数值模拟方法
    (4) 复杂应力下筑坝粗粒土的组构效应及数值模拟方法
    方向6:岩土介质力学特性及灾变防控技术研究
    (1) 高地应力条件下岩体渐进破裂特性的测试及其表征方法
    (2) 深埋隧洞软岩大变形预测与防控
    (3) 深部硬岩岩爆监测预报预警与防控
    (4) 岩土工程数字孪生理论与技术
    (5) 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安全评价方法与地基处理技术
    (6) 工程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技术
    方向7:复杂岩土渗流与地下水资源研究
    (1) 富水区深埋水工隧洞渗控技术
    (2) 平原水库浸没预测与长效调控技术
    (3) 堤防减压井长期效果评估及功能修复技术
    (4) 深挖方调水渠道典型渗流病害成因及防控技术
    (5) 城市应急水源地开发及地下水资源储备技术
    方向8:岩土动力学与工程爆破技术
    (1) 岩体智慧爆破理论与关键技术
    (2) 岩体爆破块度控制机理与关键技术
    (3) 地下洞室开挖爆破损伤控制理论与技术
    (4) 岩土动力响应与抗震安全分析及评价理论
    (5) 岩石高边坡爆破动力稳定性控制理论与技术
    (三)水利部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方向9:水工程安全监测技术方法研究
    (1) 水工程安全变形监测新技术
    (2) 深埋长隧洞监测技术与监控方法
    (3) 水泵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分析与研究
    (4) 水工程无损检测技术
    (5) 深埋长隧洞监测技术与监控方法
    方向10:水工程安全评价及信息化技术方法研究
    (1) 基于数字孪生的水工程安全智能分析预测预警技术
    (2) 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水工程智能化安全评价与安全监控技术
    (3) 高拱坝变形安全监控模型与监控指标
    (4) 水工程安全知识图谱构建及评价技术
    (5) 水工程结构及基础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
    方向11:水工材料与修补技术研究
    (1) 泄水建筑物混凝土抗冲磨性能提升与防护
    (2) 地下硐室混凝土内壁防霉防结露装饰涂层材料及机理研究
    (3) 冻雨地区构筑物表面防覆冰涂层材料及技术研究
    (4) 水下混凝土裂缝快速修补新型环保材料研究
    (5) 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下混凝土特性的时变反演分析模型
    (6) 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结构
    方向12:固废资源化利用及水质净化材料研究
    (1) 固体废弃物治理及环境影响评估
    (2) 复杂条件下固废污染释放与控制技术
    (3) 水体自净化生态混凝土设计理论与方法
    (4) 河湖库淤积物高质化资源利用及污染控制技术
    (5)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材料/能源回收新技术
    (四)水利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方向13:山洪地质灾害致灾机理研究   
    (1) 山洪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及发育规律研究
    (2) 山洪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
    方向14: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1) 小流域洪水监测预警技术
    (2) 城市小流域洪涝灾害预警技术
    (3) 山洪引发的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4) 山洪引发的滑坡孕育阶段早期预警监测技术
    (5) 山洪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
    方向15: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
    (1) 山洪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技术
    (2) 山洪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技术
    (3) 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新材料与新工艺
    (五)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方向16: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优化配置
    (1) 流域发展战略与水资源政策法规
    (2) 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与优化配置
    (3) 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减排技术
    (4) 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关系问题
    (5) 流域水电调度大模型
    (6) 数字孪生与水网调控
    方向17:流域水生态与水环境演变及保护
    (1) 流域尺度下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
    (2) 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3) 微污染湖库水环境治理技术
    (4) 湖库内源污染释放控制技术
    (5) 数字孪生水生态环境模拟关键技术
    方向18:生态与环境水力学
    (1) 水生境物理要素监测、模拟和评估技术
    (2) 水生物水力响应特性研究
    (3) 河湖连通理论技术
    (4) 水利工程生态效应与水力调控技术
    (5) 水工程生态优化调度技术研究
    方向19: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
    (1) 基于遥感的水环境监测与评估研究
    (2) 基于遥感的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识别技术研究
    (3) 基于遥感的流域干旱监测与预警研究
    二、申请条件与相关事宜
    1、申请者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国内科研人员,或获得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不受理自然人提交的项目申请。
    2、充分利用长江科学院实验室科研条件的项目(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等)、跨学科交叉的项目及有其它经费配套的项目将优先予以考虑。
    3、课题选题必须具有创新与研究价值,不得与同类研究低水平重复或以往研究成果重复,必要时将进行查重。
    4、申请书应经所在单位同意后,于2024年7月5日前同时提交单位公章版(PDF格式)和申请书文本(Word格式)至联系人邮箱。长江科学院将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评审并确定
    最终资助课题。文件命名按照以下格式:
    申报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名称—申报题目—单位名称—申请人—申请书.pdf;
    申报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名称—申报题目—单位名称—申请人—申请书.doc/docx。
    5、课题研究经费一般为5~8万元,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
    6、课题申请得到批准后,申请者应与长江科学院签订任务书,按任务书计划进行工作,接受长江科学院的检查和监督。
    7、课题资助研究成果由长江科学院和获准者及所在单位共享。论文发表须与申请书研究内容相关,否则不能视为课题成果,不予验收结题。开放课题的研究成果质量和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课题的申请。
    8、考核要求:根据合同任务书的合作研究计划按时完成结题报告,获得资助7~8万元的课题,至少发表SCI检索论文1篇或EI检索论文1篇,获得资助5~6万元的课题,至少发表高质量论文1篇,课题负责人需为论文第一作者。产生的有关论文、专著、专利等成果署名中需有本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作为工作单位,未标注的成果,不得作为本课题的成果。成果第一标注为长江科学院开放研究基金资助,标注重点实验室名称和开放基金课题项目编号。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喻志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黄浦大街23号长江科学院
    邮政编码:430010
    电话:027-82829732
    电子信箱:yuzq@mail.crsri.cn

    点击量:0
  • 摘要: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薛强团队的“固废填埋场气液致灾原位测控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我国固体废弃物种类多、来源广、存量大、利用率低,主要采用填埋方式处置。固废降解产生大量高浓度、高毒性、高腐蚀气液污染物,导致填埋场内部 “水位高、气压高、变形大”,易诱发污染泄漏、气体爆炸等工程灾害。因此,亟待解决气液致灾的精准探测、科学诊断与高效治理等关键难题。
    武汉岩土所薛强团队经过近20年攻关,发明了气液运移原位随钻探测装备和防渗系统破损原位探测装备,实现了污染物组分时空分布的原位同步检测与可视化,以及防渗系统毫米级漏洞的精准定位;研发了填埋场气液致灾多场耦合试验装置;创制了强吸附、低渗透材料;发明了气液致灾源头调控与长效阻控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固废填埋场工程灾害的主动防控,有效提升了填埋场安全服役年限。
    据悉,相关技术与装备已实施专利转化,获批国家先进技术装备、专业特种车辆(工信部),成功应用于武汉金口、深圳光明等国内数百个固废填埋处置工程,并推广应用至吉吉斯坦、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支撑了大科学装置(地镜)的研制,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无废城市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分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项。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

    来源机构: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点击量:1
  • 摘要:

    双轮铣槽机(简称“双轮铣”)是地下连续墙施工中最先进的高端专用装备,被誉为桩工机械家族的“奢侈品”。铣轮是双轮铣的关键部件,而目前我国尚未完全掌握铣轮上的截齿排布设计理论与方法,截齿的破岩机理不清,造成铣轮主要依赖整件进口或复刻加工,地层适应性单一,施工效率低,这已成为制约双轮铣实现完全国产化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关键“卡脖子”难题。
    对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体工程多场耦合效应团队周辉、卢景景和肖建成等研究人员从解决核心问题“铣轮破碎岩土体原理”出发,形成“一个方法,两项技术”的关键研究进展,具体为:铣轮截齿布齿设计方法、铣轮高精度智能制造技术和高效施工参数精准控制技术。技术创新点分别为:建立了铣轮上截齿的最优入岩角度、间距、入岩顺序等分析方法,提出基于基本破岩单元的截齿排布设计方法,基于该方法获得的铣轮相较于目前产品,成本预期下降40%、效率提高18%、截齿损耗下降15%、寿命提高30%;提出了三维布齿系统数字化仿真和齿座板身份信息编码识别的智能定位和焊接技术;根据施工前的地层参数和施工过程中铣轮/轴的振动特性,实现双轮铣铣削参数的自适应性控制。
    研究团队提出的铣轮截齿布齿设计方法,可针对不同的工程地层条件实现定制化铣轮设计,不限于当前市场上的铣轮形状和尺寸。相关论文已经发表在《岩土力学》,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第二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复赛优胜奖,并受邀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获高交会“优秀产品奖”。

    来源机构: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点击量:1
  • 摘要:

    我国岩溶区面积344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3,是世界上岩溶分布最广的国家,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往往难以避开岩溶地区。由于岩溶发育的复杂性,工程场地岩溶的精准探测,特别是深覆盖岩溶的探测一直是困扰岩溶地区工程建设的难题。在未探明岩溶发育的情况下开展工程建设可能导致桩基承载力不足、掉桩、断桩,乃至地面塌陷等重大安全事故。现有满足亚米级精度的地表物探方法探测深度较浅,孔中探测方法存在“一孔之见、一面之见”等问题,导致深部岩溶“探不到”。岩溶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在探测过程中会存在多界面信号干涉、转换和叠加,导致地质界面“测不准”。
    针对深部岩溶“探不到”,地质界面“测不准”的技术瓶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智能岩石力学团队刘鎏博士与同济大学石振明教授团队、武汉长盛工程检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在探测装备和解译算法展开了创新,形成了岩溶探测新装备、反演成像新方法,有效地解决上述难题。具体体现在:(1)发明了钻孔多频声波探测和桩孔阵列式声呐探测装备,突破了钻孔周围和桩底持力层溶洞的分米级定量定向探测,填补了国内外深覆盖型岩溶快速精准探测的技术空白;(2)发明了钻孔周围岩溶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定量表征了孔周岩溶填充物的弹性参数。突破了桩孔底持力层岩溶顶板10-2mv级弱反射波的提取技术,首次实现单桩10分钟内完成持力层岩溶探测和解译,实践反馈显示准确率超90%。研究成果得到了广西和贵州两个岩溶强发育省份的勘察规范在岩溶定量和定向探测等关键指标上的唯一推荐。成果作为重要创新点获得了202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中国公路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Engineering Geology》《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知名期刊上发表,授权了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多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07211和42172296资助。
    论文链接1:https://doi.org/10.1016/j.enggeo.2023.107124
    论文链接2:https://doi.org/10.1016/j.soildyn.2021.107048

    来源机构: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点击量:1
  • 摘要:

    扰动应力及其演化是深埋隧洞围岩稳定性及灾变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对硬质围岩三维扰动应力的研究局限于解析解和数值模拟,缺乏可靠的原位测试技术与装备,缺乏有效的扰动应力演化特征评价体系和方法。
    为解决这一难题,武汉岩土所智能岩石力学团队发明了光纤光栅空心包体三维扰动应力传感器,研制了光纤光栅空心包体应力传感器标定试验装置,建立了围岩-浆体-传感器多层介质耦合应力解译算法,搭建了扰动应力信号识别-远程传输-在线解译一体化监测平台,提出了基于应力张量性质的扰动应力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张量距离的岩石非线性三维强度准则,提出了基于扰动应力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实现了对硬岩工程围岩三维扰动应力场的长期动态监测,解决了对围岩三维扰动应力状态演化实时长期测试的难题,为隧道等岩土工程结构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控提供新的途径和重要支撑,对于深部地下工程灾害防控、深部资源开发等提供关键的理论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应用于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中国锦屏二期地下实验室、白鹤滩水电站、双江口水电站、硬梁包水电站、川藏铁路、杉树垭磷矿等多个工程中。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eeering》、《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202320、42102266、4220721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ZRQT2020000114)资助。
    论文链接1:https://doi.org/10.1016/j.ijrmms.2024.105668
    论文链接2:https://doi.org/10.1016/j.ijmst.2023.12.007
    论文链接3:https://doi.org/10.1007/s00603-022-03034-z
    论文链接4:https://doi.org/10.13722/j.cnki.jrme.2021.0695
    论文链接5:https://doi.org/10.13722/j.cnki.jrme.2022.1182

    来源机构: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点击量:0
  • 摘要:

    2024年1月30日,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地质储能研究进展——寻找地下空间以实现能源转型》 ,指出,能源转型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地质储能发展的有效驱动力。
    自1975年以来,USGS一直在评估地质能源资源潜力,其中,评估美国各盆地的存储潜力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优先事项。目前,USGS正在评估美国盆地中可利用的枯竭油气藏的天然气储气能力,发布了新的评估方法,用于确定Wind River Basin合适的枯竭油气藏、计算Michigan Basin的天然气容量、在Illinois Basin模拟潜在的氢化反应。并计划对盐穴的储气能力进行评估。

    点击量:0
  •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迫切需要迅速、大规模地推广碳捕集与封存(CCS)等相关碳去除技术。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就认识到CCS是限制全球变暖的脱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美国研究揭示了油气藏在大规模CCS方面的潜力。
    斯坦福大学牵头的研究指出,大幅增加CO2地质封存需要重点关注枯竭油气藏分布量较大的地区。这些地区油气藏大多具备充分的储藏能力,其地质学和水动力学环境得到了充分认识,与咸水层相比不易受到注入诱发地震的影响。一旦启动CO2封存设施并投入运营,即可用于封存多个来源的CO2。此外,将碳捕集和封存(CCS)与制氢相结合将成为未来10年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具有经济可行性的战略。
    研究发现,利用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EOR)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有效封存。这类油气储层(和周围的地质构造)通常特征良好,存在密封地层(或不会有油气堆积),并且从多年的研究中可以知道流动特性和密封特征。这些油田已知的生产和注入历史提供了所需的静态和动态储层知识,从而可以评估其对大规模CCS的适用性。EOR生产的石油可以产生比传统生产的石油更低的碳排放量。该技术克服了传统盐岩含水层注入二氧化碳而诱发地震活动的不安全因素,
    上述策略在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具有非常高的适用性。因此研究人员以阿曼的枯竭油气田为例,从制氢与二氧化碳储存两个方面分析了阿曼的油气得以出口的经济效益以及碳封存战略的可实施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点击量:1
  • 摘要:

    滑坡监测是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必要环节。本次研究以欧洲地质调查局收集的16年间(2005~2021年)关于滑坡监测技术的信息为基础,研究了75个典型滑坡事件,包括滑坡类型、滑坡技术、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技术状况、技术使用时间以及技术在预警系统中的适用性。
    土质滑坡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复杂滑坡,再次为岩质滑坡、岩屑滑坡、岩崩、泥石流等;滑坡主要是由降雨引发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侵蚀、人类活动、构造、地震、融雪等也会引发滑坡;滑坡多为小型滑坡到超大型滑坡;大多数观测到的滑坡都是深层滑坡,或者很深的滑坡(破坏面超过5m),非常缓慢(移动速率<15mm/year)但很活跃,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基础设施和住宅造成破坏(裂缝和下沉)。
    最常用的滑坡监测方法是地质填图,其次为水文地质、遥感、岩土工程、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技术;监测技术主要应用于滑坡事件发生期间和之后的区域,很少作为早期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所有技术都被用来对滑坡进行了监测,测斜仪、测压计、地质、地貌和工程地质填图,以及灾害和风险填图等技术占主导地位。
    所有监测技术各具优缺点,测量尺度不同,重复测量时间也有差异,因此被应用于滑坡监测不同的时段。欧洲地质调查局将综合利用传统与先进技术方法,继续开展滑坡监测。鉴于地质调查机构采集了大量的地质数据,工程师和科学家在制定监测计划时需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将促进和支持欧洲滑坡缓解措施的制定。

    点击量:1
  • 摘要:

    5月15日,美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发布数据十年战略(U.S. Geological Survey Data Strategy 2023–33),提出生产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和可重复使用(FAIR)的数据产品,这将成为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提高数据质量、促进数据创新、深挖数据潜力,培育以数据为核心的文化,增强世界一流地调机构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基础。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是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倍率密码。美国地质调查局高度重视数据资产的战略意义,认为数据资产是科学完整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科学研究、决策制定和公共安全的基础。在其21世纪十年科学战略中明确提出,数据资产管理在履行其使命中发挥关键作用。
    数据十年战略以2018年《循证决策基础法案》(Public Law 115–435, 132 Stat. 5529)及第13642号行政令“使开放和机器可读成为政府信息的新默认值”为基础,概述了高级目标,作为实现广泛的、以数据为中心的愿景的长期指南。该战略是加强地质调查局数据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可确保相关的长期能力,以支持内部需求,并以最高效、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其科学使命。
    美国地质调查局将通过提高对数据资产的统一管理效率,为开放科学作出贡献;推动创新,形成现代化能力,确保数据可随时进行分析;提高全局的数据技能,增强员工的数据素养;扩大理解和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能力;衡量在生产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和可重复使用数据资产方面的进展。

    点击量:1
  • 摘要:

    3月1日报道,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近期投资了整个地质测绘项目 ,该项目耗资110万美元,通过使用机载高光谱成像对地表地质进行测绘,从而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并确定可用于建造和增强抗灾基础设施的地表材料。
    研究将通过飞机低空(约11 000英尺)飞行,以非常精细的分辨率从三个地区的反射阳光中收集数据,包括波多黎各西部的马亚圭斯市附近,波多黎各南部的庞塞附近,以及贾尤亚附近的中央山脉。飞机上的传感器记录了从可见光到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的反射太阳辐射以及较长红外波段的热辐射。这些传感器组合在一起被称为高光谱传感器,因为它们跨越了电磁频谱。这使研究人员能够区分具有独特反射特性或“光谱特征”的各种表面材料,包括不同的岩石、土壤和植被类型。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地质学家伯纳德哈伯德说。“寻找这些模式或光谱特征可以帮助确定具有高矿产资源潜力的位置,并使我们能够绘制滑坡源区域并研究这些地区的植被恢复情况”。
    此外,美国地质调查局还与波多黎各大学合作。在Rio Piedras校区,自然资源学院生物学教授Carla Restrepo博士将利用这些数据来研究生物体影响滑坡形成的方式。高光谱数据可能有助于识别植被覆盖层,从而更好地保护斜坡免受破坏。这些数据还可能有助于表征有利于微生物风化的条件,即微生物促进岩石分解的过程。这些数据点也有助于了解其他各种地球科学和生物问题,包括酸性矿山排水、泥石流、农业、野火和生物多样性。此后,美国地质调查局还将使用这些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数据并绘制地质图。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