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近日,比利时佛兰德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新方法,用以检测和识别海洋微塑料。该方法使用荧光染料对微塑料颗粒进行染色,再利用两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微塑料进行分析:一是“决策树”算法,用于确定微粒是否由塑料制成;二是“随机森林”算法,根据塑料粒子的聚合物类型对其进行进一步分类。通过上述方法,科学家成功分析了海洋环境样本中的微塑料,准确率可以达到90%。

    来源机构: 中国海洋信息网 | 点击量:0
  • 摘要:

    根据西班牙国家研究理事会海洋科学研究所等机构发表在《自然·通讯》的新研究,从太空监测海洋垃圾已成为现实。研究小组通过使用超级计算机和先进搜索算法,分析了欧洲哥白尼哨兵2号卫星对地中海地区为期6年的观测数据。尽管该卫星传感器并非专门为监测垃圾设计,但其识别塑料的能力使绘制地中海污染最严重地区成为可能。研究小组表示,通过在卫星上安装特定的塑料探测传感器,可将监测海洋中塑料的能力提高20倍。研究称,人口密度、地理和降雨模式等因素对海洋垃圾积累有显著影响。

    来源机构: 中国海洋信息网 | 点击量:0
  • 摘要:

    6月15日,我国首个渔业大模型“范蠡大模型1.0”在中国农业大学发布。该模型可实现渔业多模态数据采集、清洗、萃取和整合等,将为渔业养殖工人、管理经营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全面、精准的智能化支持。
    大模型是指具有大规模参数和复杂计算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在渔业中,大模型可以利用深度学习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分析海量的养殖数据,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关联性。随着社会发展和水产养殖业转型,渔业大模型越来越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范蠡大模型1.0”由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带领团队联合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三家运营商,以及全国主要水产院校和科研机构研发。
    该模型以 27种鱼虾蟹贝主养品种水产文本语料为主,辅以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形成大规模渔业专业知识语料库,通过深度学习架构、预训练和微调、参数共享与注意力机制、提示工程等技术,完成了渔业多模态数据采集、清洗、萃取和整合等,实现了丰富的渔业养殖知识生成,以及水、饵、病、管等多方面多元化的预测、分析和决策。
    范蠡大模型1.0”分为请问我、请听我、请看我、请决策4个模块,分别代表文本、语音、视频、物联网决策4种场景。针对准确监测和评估鱼类的健康状况和体重异常耗时费力,且可能对鱼类造成伤害的问题,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开发了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鱼类体重估计模型,可基于摄像头实时捕捉水下鱼类图像和优化构建的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自动完成像中鱼类目标的检测和定位。通过提取形状、颜色、纹理等多维度特征,以非接触方式实现对鱼类体重的实时、准确估算,同步完成生长及健康状态监测显著,提升了测量效率,并减少对鱼类的干扰。

    来源机构: 中国自然资源报 |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牵头完成的“卡拉胶海藻资源功效挖掘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等奖。
    我国是卡拉胶原料生产大国。目前卡拉胶产品消费量快速增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传统海藻加工生产是高耗水、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实现绿色生物制造、发展精深加工可以延伸卡拉胶产业链,是发展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环节。
    海洋一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团队创立以鲜海藻为原料生产海藻胶的新技术,显著降低了传统生产所需海藻晾晒和存储等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该团队研发了卡拉胶海藻植物空心胶襄和软胶囊,从根本上解决动物明胶软胶存在的重金属超标、异味大、易粘连、保质期短易与药物反应等诸多安全性隐患,已申报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在国内外药品和保健品行业推广应用。团队还创制了新型分子结构的硒化卡拉胶产品并制定了硒化卡拉胶国家标准,以此构建了富硒功能食品产业链,实现海洋生物产业、农业种养业和功能食品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近年来,海洋一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团队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新产品创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科技成果,在20多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建成生产线30多条,创制出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新产品30多个,开发海藻硒多糖等海洋保健食品22个,研制海藻胶植物空心胶和海植物软胶等药用辅料5个。

    来源机构: 中国自然资源报 | 点击量:0
  • 摘要:

    6月19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发布《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结果显示:近年来北海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部分区域生态状况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初见成效。
    公报以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数据为基础,全面呈现了北海区海洋生态格局和状况,述了盐沼、海草床、牡蛎礁、泥质海岸、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状况和变化趋势,总结了绿潮、赤潮和局地性生物暴发等海洋生态灾害发生情况。
    公报显示:北海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等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指数均处于稳定状态,生境状况无明显变化,局部海域呈富营养化状态。海草床生态系统状况为优良,盐沼生态系统状况为中等及以上,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状况基本稳定。黄河口、辽河口等典型生态系统状况持续向好,西太平洋斑海豹等珍稀濒危生物种群逐步恢复,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2023年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2022年有所减少,绿潮和局地性生物暴发等生态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北海局会同沿海各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综合利用卫星、无人机、船舶、浮标、雷达等监测手段,建立了“天-空-海-岸”四位一体的预警监测体系,完成8大类、36项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全面完成黄河口、渤海湾和曹妃甸海草床等 68个海洋典型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价和预警工作,基本摸清北海区海洋生态系统分布格局,逐步握典型生态系统现状和演变趋势,有效应对海洋生态风险和问题,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机构: 中国自然资源报 | 点击量:0
  • 摘要: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6月24日在广州交付。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为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建造。

    该船冬季可航行于我国黄海和渤海海域进行冰区海洋环境监测调查,并兼顾冰区救助,同时具备夏季在极地海域的科学考察能力。

    “极地”号船长89.95米、型宽17.8米、型深8.2米,设计航速15节,在1米厚的当年冰冰区中的破冰航速可达2节。

    该船总吨位4600吨,续航力为14000海里,一次补给可以保障全船60人在海上生活80天。

    该船搭载了多种海洋调查设备,能够承担海冰、三维水体、地球物理、大气等海洋环境的综合观测调查任务。

    来源机构: 中国自然资源部 | 点击量:0
  • 摘要:

    6月3日,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专业技术团队在仔稚鱼分类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以“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DNA Barcoding Identification of Pholis fangi Larvae and Juveniles in the Yellow Sea”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Fishes(JCR 2区)。
    该研究通过传统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的结合,对方氏锦鳚的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描述了方氏锦鳚从卵黄囊仔鱼到稚鱼的发育变化特征,掌握了方氏锦鳚早期发育阶段在黄海南部海域的分布格局。该研究还发现,黑色素细胞在锦鳚属仔鱼和稚鱼发育阶段有显著差异,黑色素细胞的分布特点可有效区分锦鳚属仔鱼和稚鱼。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鱼类的早期生活史以及产卵场、育幼场的分布特征,可建立基于鱼类生活史及其生境变化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该研究先后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自然资源部东海局青年海洋科技基金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来源机构: 中国自然资源部 |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所内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大型仪器,在海洋环境新污染物-全氟和多氟化合物高灵敏精准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在线固相萃取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直接测定植物粗提物中的23种全氟化合物”和“Occurrence and prevalence of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the sediment pore water of mariculture sites: novel findings of PFASs from the Bohai and Yellow Seas using a newly established analytical method”为题,分别发表于分析化学领域国内权威期刊《分析化学》(SCI)和生态环境领域国际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1区,IF=12.2)上。

    本研究通过建立简便、灵敏和准确地测定植物叶片组织中典型全氟化合物(PFASs)及其新型含氟替代品的分析方法,深入揭示了PFASs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及其转化代谢过程。基于在线固相萃取(SPE)净化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分析技术,发展了一种只需要对植物叶片中的PFASs进行简单提取,无需其他净化处理,即可自动化净化并测定植物叶片粗提物中23种PFASs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回收率和检测灵敏度,适用于不同植物叶片及海洋大型藻、微藻等植物样品中23种PFASs的准确测定,为植物叶片中传统以及新型PFASs的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基于在线固相萃取-UHPLC-MS/MS技术,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只需1 mL海洋沉积物孔隙水样品,通过大体积直接进样分析,在20 min内同时对沉积物孔隙水中26种PFASs(13种全氟羧酸(PFCAs)、4种全氟磺酸(PFSAs)、9种新型替代PFASs)进行精准测定的新方法。与现有文献方法相比,该方法大幅减少了沉积物孔隙水样品的采样量(仅1-2 mL),避免因为孔隙水样品量不足导致无法完成PFASs的测定,为开展沉积物孔隙水中PFASs的大面调查,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该研究的开展将为我国近海环境中PFASs的监测调查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为完善海洋环境PFASs的检测技术体系提供支持。这将有助于深化对我国近海环境PFASs现状、环境归趋、环境风险的认识,对保障海洋环境生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联合培养的化学专业硕士生申楠同学为2篇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的陈军辉研究员和何秀平副研究员分别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engine.scichina.com/doi/10.19756/j.issn.0253-3820.23116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389424008355

    来源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 点击量:0
  • 摘要:

    全球许多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人口密集区位于海岸带,其具有特殊的地理和经济特征。同时,海岸带作为陆地与海洋相交的环境敏感区,拥有如盐沼、红树林等独特生态系统。海岸带地区的大气污染可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及通过干湿沉降作用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二氧化氮(NO2)作为形成臭氧等污染物的前体物,其浓度的增减对地面臭氧和PM2.5的形成有直接影响。研究海岸带地区大气NO2长期变化趋势,能够提高我们对空气污染形成机制和影响的理解,也是制定有效环境政策、保护公共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基础,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典型海岸带地区对流层及地表NO2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面测量和卫星遥感数据,深入探讨了全球三个高NO2浓度沿海地区(中国中东部、西欧及美国中东部)2004至2013年的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环保政策的实施等因素,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流层NO2浓度呈现出由增到减的变化趋势,转折点发生在2011年。美国中东部及西欧在研究期内均为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表现为由快到慢,且整体浓度远低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对研究区对流层NO2浓度季节变化分析表明,通常在冬季达到最高值,这与取暖措施及有利于污染物累积的气候条件有关。

    论文通过多个地面观测网分析了地表NO2浓度变化,结果表明,2014至2022年研究区地表与对流层NO2浓度变化一致,均变现为降低趋势,但中国中东部地区超过82.8%的站点NO2浓度超过30 μg m-3,显著高于西欧(12.8%)和美国中东部(3.8%)。通过分析地表NO2浓度的日变化,发现白天NO2浓度明显低于夜间,峰值出现在夜间的08:00和20:00左右,而最低浓度出现在夜间的12:00左右。这些研究结果明确了环境政策对NO2浓度的影响,确定了有针对性的污染控制的关键区域,增强了我们对全球高污染地区NO2动态的认识。

    该工作以“Long-term variations and trends of tropospheric and ground-level NO2 over typical coastal areas”为题发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上。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田信鹏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06240,4217708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0QD055)和研究组群项目(YIC E351030601)等项目的资助。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4006204

    来源机构: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点击量:0
  • 摘要:

    学家研究认为,一些海洋区域的大气大幅变暖,可能与2020年初观察到的航运燃料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80%有关。这一排放骤降是因为国际海事组织2020年出台新规(IMO2020),将航运燃料允许的最大含硫量从3.5%降到了0.5%,以帮助减少空气污染。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

    大型轮船的燃油含硫百分比远高于其他交通工具。燃烧这类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硫,后者和大气中的水蒸气反应,产生硫酸盐气溶胶。这些气溶胶以两种方式冷却地球表面:一是直接将阳光反射到太空中,二是影响云层覆盖。气溶胶量增多会增加形成的水滴数量,同时减小水滴大小,这既扩大了云的覆盖范围又形成了更亮的云,从而将更多阳光反射回太空。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袁天乐和同事计算了IMO2020对海上大气硫酸盐气溶胶水平的影响,及其如何影响云的组成。他们发现大气气溶胶和云滴数密度都有了大幅下降。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和中国南海的模拟气溶胶减少幅度最大,这些地区拥有最为繁忙的航线。作者随后估计了IMO2020对2020年以来地球能量收支(从太阳接收的能量和地球辐射的能量之间的差值)的影响。他们计算出的影响相当于在此期间观测到的地球热能保留量增长值的80%。

    作者认为,IMO2020对地球能量收支的巨大模拟效应表明了增亮海洋云层作为暂时冷却气候策略的潜在效果。但他们警告说,由于IMO2020意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而可能无意间导致海上大气温度增加,因此它可能会影响区域天气模式。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4-01442-3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