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等机构正开展名为“深度休息”的研究项目,旨在研究深海生物多样性,探究深海采矿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该项目主要分析了深海生态系统及其生物群落功能,实验测试是否可通过部署人工结核等方式重新恢复被深海采矿破坏的深海生境,并为国际海底管理局制定深海采矿相关国际规则提供建议。此外,研究人员还与深海采矿相关非政府组织、承包商、政府部门等开展合作与交流,并就深海采矿问题对民众开展调查。德国汉诺威激光中心等机构针对当前深海矿物资源勘探方法等问题开展研究,开发了利用双脉冲激光在水下6000米深处分析矿产资源的方法,可有效减少物理样本采集,提高深海矿产资源勘探的效率和精确度,实现对海底矿产资源的环境友好型研究。

    来源机构: 中国海洋信息网 | 点击量:0
  • 摘要:

    2023年5月~7月,法国罗讷-地中海-科西嘉水利局、法国蒙彼利埃大学马贝克联合研究中心等机构利用环境DNA(eDNA)技术,对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展了调查。通过收集到的700份eDNA样本,研究人员发现了267种鱼类,确认了法国地中海沿岸拥有丰富的鱼类和甲壳类等沿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并绘制出法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图谱。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防治污染、确定新的海洋保护区和促进可持续沿海捕捞。eDNA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通过生物遗留在水体中的DNA痕迹观察水生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绘制出精确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图谱。

    来源机构: 中国海洋信息网 |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南极和南大洋联盟在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制定有力措施,减少和防止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次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特别关注南极旅游业的发展,并倡导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至少30%的陆地和海洋”目标,迅速扩大南极保护的整体方法和规模。南极和南大洋联盟执行董事克莱尔·克里斯蒂安表示:“对旅游业的正式监管已经拖延了太久,希望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可以最终通过可执行的法规,防止旅游业对南极洲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此外,克里斯蒂安还强调,目前在南极洲,微塑料和灰水(因洗澡、洗衣等人类活动产生的废水)的排放仍不受管制,应对船只和研究站施加更严格的要求。

    来源机构: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点击量:0
  • 摘要:

    暮色带或中层带位于海表以下约200-1000米范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暮色带项目为期6年,耗资数百万美元,旨在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方法,彻底改变对暮色带和栖息在暮色带动物的理解。迄今,该项目取得5项重大发现:暮色带生物可以察觉到人眼无法察觉的细微光线差异,通过调整所处的深度,维持所需的光照水平;大型海洋掠食者可能有2/3的食物由暮色带提供,商业捕捞扩展到暮色带可能会损害金枪鱼、旗鱼和其他具有重要商业价值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暮色带鱼类生长、繁殖缓慢,不会成为良好的渔业选择;对于顶级掠食者来说,海洋涡流是通往暮色带的高速公路;海洋碳汇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学过程。该研究已对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产生影响。

    来源机构: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点击量:1
  • 摘要:

    近日,金塘海底隧道开启盾构掘进“穿海”。金塘海底隧道是甬舟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位于宁波与舟山之间金塘水道下方,西起宁波市北仑区,东至舟山市金塘镇,全长16.18公里,其中盾构段长11.21公里,是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也是宁波第一条高铁海底隧道。隧道由中铁十四局和中铁十一局采用“甬舟号”和“定海号”两台盾构机相向掘进,每台盾构机长135米、重4350吨,开挖直径14.57米。其中,“定海号”由东向西掘进6270米,“甬舟号”由西向东掘进4940米。两台盾构机将在高水压地段及复杂地层“长途跋涉”后,最终在海底“会师”,中心轴线对接误差要求不超过2厘米。

    来源机构: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点击量:3
  • 摘要:

    5月19日,我国最大的海上光伏项目——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在江苏连云港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全面建成后,将与中核集团田湾核电基地相互耦合,形成总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记者从中核集团获悉,项目预计今年9月首次并网。明年全容量并网后,年均上网电量将超20亿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7万吨。

    来源机构: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点击量:2
  • 摘要:

    2024年5月13至16日,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副局长Ambun Dindang先生和Diong Jeong博士访问我所,对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六年不间断支持其海洋业务化预报表示感谢,并商讨联合开展马来西亚国家第二代高分辨率海洋业务化预报系统建设事宜。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带领海洋数值预报科研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套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成功打造了马来西亚第一代业务化海洋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自2018年3月1日投入业务化运行以来,至今已稳定服务六年,为马来西亚科学应对多起海上突发事件、保障海上安全以及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标志着中马双方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也反映了我国在海洋预报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同。

    在来访期间,双方共同回顾了自2010年以来在海洋环境预报领域的紧密合作历程和关键科研进展: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9日我所研制的海洋预报系统在马来西亚气象局成功安装并开始测试运行;经长时间检验和内部使用,系统自2018年3月1日起正式转入业务化运行并每日提供海洋业务化预报产品,马来西亚气象局通过其官网发布海浪、海水温度和环流等要素未来3天的数值预报产品,六年多以来,其每日发布的数据产品已成为马来西亚海洋环境安全与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回顾过往成功合作的同时,双方又深入探讨了马来西亚新一代海洋数值预报系统的技术需求与设计细节。基于前期成功合作经验,马来西亚气象局将继续委托我所负责新一代高分辨率海洋数值预报系统的研发工作,同时开展相关技术转移与操作培训,以确保马来西亚自主海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

    此次来访进一步强化了双方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也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预报理论与技术创新树立了应用典范。5月21日,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局长Muhammad Helmi bin Abdullah先生专门致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期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模式FIO-COM在马来西亚第二代海洋预报系统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希望将合作拓展到海洋突发事件应对、海洋再分析数据制作与共享和气候业务化预测等领域。未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将继续发挥在海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优势,为保障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全球海洋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来源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 点击量:0
  • 摘要:

    5月30日,由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发设计、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所属文冲修造负责建造的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6号”在广州南沙命名交付。

    “普盛海洋牧场6号”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总长100米、最大宽度39米、顶甲板高27.6米,作业吃水15米,入级中国船级社(CCS)。平台兼顾养殖与休闲旅游功能,在海上养殖的同时可提供不同风格的高端客房,以及餐厅、游泳池、酒吧等休闲娱乐设施,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平台配置海上清洁能源供电,可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并配置了生活生产配套、海水淡化、污水/污油处理系统等,实现海上生产“零”污染。

    前期,广州能源所已为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普盛海洋牧场1号”(2022年交付)和“普盛海洋牧场3号”(2023年交付),均已在海南乐东龙栖湾国家级现代智慧海洋牧场完成多轮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普盛海洋牧场6号”交付后将助力海南省打造深远海智慧渔业装备集群,推动海南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

    深远海绿色智能养殖平台技术是广州能源所针对行业发展需求,基于40多年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理论和实践经验研发而成,获中、美、欧、英、澳、日、加等多国发明专利授权,在广东、福建、海南等6省实现成果转化应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和中国渔船渔机渔具协会行业创新奖。今后,广州能源所将持续深化关键技术研究,实现海上生产的绿色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机构: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 | 点击量:2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腐蚀微生物基因组的高灵敏检测分析技术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研发了基于摩擦纳米产电效应的硫酸盐还原菌基因片段的定量检测及智能预警技术,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2.5)。

    硫酸盐还原菌是腐蚀性最强,也是研究最广泛的腐蚀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腐蚀微生物的功能和行为依赖于其复杂的基因网络,通过研究其胞内功能性表达基因对于操纵微生物腐蚀发生行为表型十分重要。

    此研究构建了基于液滴摩擦产电效应的高电压输出器件(DEG)。通过构建聚二甲基硅氧烷掺杂的高熵氧化物材料作为DEG的中间层,利用中间层材料的高熵效应和强大的电荷捕获能力有效减少电荷衰减,从而为增加DEG的电压输出提供了保证,成功实现了420 V的高电压输出和0.23 mA的电流输出。科研人员还研究构建了基于DEG的硫酸盐还原菌基因片段的高灵敏检测分析方法和早期预警系统,为低容量、高灵敏度的腐蚀微生物基因组样品分析需求提供了新的可能。

    该研究是海洋环境腐蚀领域中一项新的研究探索,对于腐蚀微生物功能基因信息的定量检测分析,以及从功能遗传学水平探索微生物腐蚀早期预警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周雅楠,副研究员曾艳及硕士生王健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鹏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Yanan Zhou,‡ Yan Zeng,‡ Jianming Wang,‡ Xiaoyi Li,  Peng Wang, * Wenlong Ma, Congyu Wang, Jiawei Li, Wenyong Jiang,and Dun Zhang,Enhancement of the voltage output of droplet electricity generators using high dielectric high-entropy oxide composites,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4, 17, 3580. DOI: 10.1039/d4ee01234h

    来源机构: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基于孟加拉湾沉积岩芯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铅(Pb)同位素组成,结合蒙特卡洛模拟的同位素混合模型,首次定量重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以来孟加拉湾沉积物来源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结合古地理证据,提出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主要隆升期可能不早于中新世的新认识。同时,研究提出喜马拉雅造山带在中新世可能由西向东渐进式发展,并在晚中新世逐渐形成类似现代海拔高度的山脉。

    在65-55百万年前,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导致的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被认为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构造活动之一。大范围地形抬升驱动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河流系统的重组,进而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历史至今仍然不清楚。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古高程定量重建难度大,鲜有结果发表,导致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起止时间和构造运动过程仍存争议。

    本研究基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 121航次在孟加拉湾南部钻取的758站位岩芯为研究材料,研究人员利用Stoke离心法提取了粘土粒级的陆源沉积物,通过稀土元素和Pb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应用蒙特卡洛方法定量重建约束了24个百万年以来的物质来源演化历史,限定了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起止时间以及可能的构造运动过程。本研究证明了应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定量约束长时间尺度沉积物来源的可靠性,这对于未来边缘海岩芯沉积物来源的定量示踪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沉积物来源示踪结果显示,约23百万年前,喜马拉雅风化剥蚀的陆源碎屑物质开始进入孟加拉湾,恒河、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依次成为孟加拉湾沉积物的主要物源,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可能是主要驱动因素。同时,鉴于三条河流分别发源或流经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部、中东部以及东缘,研究人员推断喜马拉雅山脉在中新世期间可能发生了由西向东的渐进式变形,最终导致西部河流沉积物入海时间早于东部。这项发现得到了喜马拉雅锆石裂变径迹和云母Ar-Ar数据支持。

    基于上述结论,研究团队认为在约37百万年前,印度和亚欧板块已经发生碰撞,古青藏地区的古海拔高度达到了最高约5千米,而此时喜马拉雅河流的陆源物质尚未进入孟加拉湾;在约23百万年前,板块构造运动加剧,随之引发喜马拉雅山脉的快速隆升促使了喜马拉雅河流开始发育,导致发源于山脉西侧的恒河的陆源物质首先进入孟加拉湾;在23至12百万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构造活动向东逐步发育,导致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的沉积物进入孟加拉湾,并最终在晚中新世阶段形成了与现代相似的南亚流域和喜马拉雅山脉地貌。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宋泽华,通讯作者为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Zehua Song, Shiming Wan*, Zhaojie Yu, Mingyang Yu, Christophe Colin, Yi Tang, Jin Zhang, Hualong Jin, Debo Zhao, Xuefa Shi, Anchun Li. (2024). The major uplift in Himalayas was no earlier than the Miocene: Evidence from marine sediment record in the Bay of Bengal.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648: 112275.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24002645

     

    来源机构: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