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op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光电资讯

光电资讯共计 1,481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长光杂散辐射分析软件V1.0正式版正式发布 2024-06-21

6月18日,2024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以下简称光博会)以“光电引领共创未来”为主题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在A1-H01展位亮相。上午11点18分,由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发的通用光学设计分析系列软件——长光杂散辐射分析软件V1.0正式版举行了发布仪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光机所所长张学军亲自讲解了这款光学软件的核心功能和用途,多名领导和院士莅临展位指导交流。 长光杂散辐射分析软件是一款利用光线追迹方法来模拟光学系统杂散辐射的大型光学工程软件,具备三维实体光机建模、光源建模、表面属性建模、光线追迹、杂散辐射分析等核心功能,可用于航天、航空、安防、医疗、电子等领域高端光学系统的仿真分析。 该光学软件的研发团队由光学系统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和长春光机所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中心两个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团队规模40人左右,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仅有33岁的研究队伍。在研制过程中,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突破了光源发光属性、光学与机械元件散射属性的测量与表征技术、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光线追迹与分裂技术、杂光数据记录方案和路径分类方法等核心关键技术,完全掌握底层核心算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指标优异,为实现我国光学软件自主化、为工业软件国产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查看详细>>

来源: 点击量:0

2 欧空局报告首次在太空中进行激光金属3D打印 2024-06-11

在国际空间站上沉积在钢中的一个小S曲线,这是在轨制造的一大飞跃。 1969年7月,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登上月球时发表了著名的宣言,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本周将太空中激光金属3D打印的第一个实例描述为“沉积在液化不锈钢中的一个小S曲线,这是在轨制造的巨大飞跃”。 增材制造的突破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实现的,该空间站于5月30日在欧空局的哥伦布实验室模块上进行。“这条S曲线是一条测试线,成功完成了我们的金属3D打印机的调试,”ESA技术官员Rob Postema解释说。 Postema说:“第一次印刷的成功,以及其他参考线,让我们准备好在不久的将来打印完整的部分。我们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要归功于由空中客车防务与航天公司(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SAS)、法国CADMOS用户支持中心(CADMOS)用户支持中心以及我们自己的ESA团队领导的工业团队的努力。 来自财团领导者空中客车公司的Sébastien Girault说:“我们很高兴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第一次金属3D打印-质量和我们梦想的一样好。金属3D打印机技术演示器由空中客车公司领导的工业团队开发,该团队也是该项目的共同资助者,与欧空局人类和机器人探索局签订了合同。 该系统于2024年1月到达国际空间站。欧空局宇航员安德烈亚斯·莫根森(Andreas Mogensen)在哥伦布舱中安装了180公斤的有效载荷。 激光加热 金属3D打印机的设计基于不锈钢丝被送入打印区域,该区域由高功率激光加热。当金属丝浸入熔池中时,金属丝尖端会熔化,为印刷品添加金属。 打印过程完全由地面管理。船上工作人员所要做的就是在打印开始前打开氮气和排气阀。出于安全原因,打印机在完全密封的盒子内运行,防止多余的热量或烟雾逸出。 已经为随后的全尺寸3D打印选择了四种形状,稍后将返回地球,与在正常重力下在地面上制作的参考打印进行比较。 来自欧空局技术、工程和质量局的材料工程师Advenit Makaya为该项目提供了建议:“其中两个打印部件将在荷兰ESTEC的材料和电气元件实验室进行分析,以帮助我们了解长时间的微重力是否对金属材料的打印有影响。另外两个将前往欧洲宇航员中心和丹麦技术大学,DTU,“他说。 欧空局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创造循环空间经济,并在轨道上回收材料,以便更好地利用资源,例如将旧卫星的比特重新利用到新的工具或结构中。这种金属3D打印机的可操作版本将消除将工具与火箭一起发送的需要,并允许宇航员在轨道上打印所需的零件。 查看详细>>

来源: 点击量:710

3 日本宣布造出世界首个6G设备:演示显示比普通5G手机快500倍 2024-05-15

5月5日消息,近日,日本多家电信公司联合宣布开发出世界上首个高速6G无线设备。 其数据传输速度高达每秒100Gbps,是5G峰值速度的10倍,是普通5G智能手机目前下载速度的500倍以上。 据悉,自2021年以来,DOCOMO、NTT公司、NEC公司和富士通一直在开发这款设备。每家公司负责以下研究和开发部分。 尽管目前传输距离有限,测试仅在100米范围内,但预计随着技术进步,设备尺寸和成本将降低。 此前,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在接受采访时披露了我国6G技术的研究进展。 黄宇红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做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一些原型样机的开发,大约2029年6G标准将会完成制定,2030年左右就可以实现6G商用。 对于普通人来说,提到6G,最基本的一个感觉就是它会比5G更快,目前业内普遍认为6G通信能力将达到5G的10倍以上。 专家表示,6G在5G基础上,将从服务于人、人与物,进一步拓展到支撑智能体的高效互联,并且6G将推动沉浸感更强的全息视频,实现物理世界、虚拟世界、人的世界三个世界的联动。 工信部发布关于2023年第四季度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显示,5G手机用户文件平均下载速率超144Mbps,固定宽带用户访问网站的平均首包时延为0.08秒,观看视频的平均首次播放时延为0.55秒。 查看详细>>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点击量:5521

4 6G技术可望于2030年实现商用 2024-05-06

中关村泛联院常务副院长黄宇红在6G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多项6G前沿科技正加速演进,6G技术将于2030年实现商用。 6G技术相比于5G有何优势?黄宇红介绍,6G将5G的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和大连接的功能进行升级,速率能达到5G的几十倍,终端连接数量也提升一个量级。此外,6G还增加了三个新技能,即空天一体、通感一体、通智一体。 在6G时代,陆地移动通信跟高、中、低轨卫星的有机融合,将实现任何人、任何地点、在任何时间无缝全球覆盖和按需接入,像沙漠、海洋、空中这种地面信号很难覆盖到的地方,6G网络都能够覆盖。 “6G将达到移动通信的两个极端,一个是广域全局覆盖,另一个则是元宇宙、虚拟世界的个人极致体验。”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陈山枝提出,需要推动6G星地融合标准统一,设计包含统一空口传输、统一接入控制、统一认证和统一组网协议,支持终端在星地间无缝切换,满足不同部署场景和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各方系统推进6G愿景需求研究、技术研发、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指导成立IMT-2030(6G)推进组,明确将6GHz频段划分给5G/6G使用,为6G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此外,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早在2019年就成立了6G推进组,主责系统推进需求、技术、标准及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并启动6G技术试验。中国6G推进组本月5日首次对外发布“6G网络架构展望”和“6G无线系统设计原则和典型特征”等技术方案,料将为6G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提供技术路径。 据悉,《6G网络架构展望》提出了关于6G网络架构的设计原则与网络能力。而《6G无线系统设计原则和典型特征》结合6G部署和组网需求,形成了6G无线系统功能和运行特征以及设计原则。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6G和AI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在算法、算力、数据方面进步巨大,而6G最大的增量就在算力方面。发展新一代通信技术需要坚定不移走独立创新路线,形成核心关键技术发展图谱,建立自主可控的系统发展体系,推动下一代通信技术可持续、绿色、协同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6G推进组负责人王志勤受访时指出,6G技术其实是5G代际更新的一个新技术,行动通信每10年一代。因此,以6G来看,它的商用时间基本上是在2030年左右,标准化制定时间会在2025年。 王志勤表示,到了5G后,现在大家会觉得速率提升有没有这种必要,但“6G不仅仅是一个快字”,现在的5G基地台只是支持通信信号的发送和接收,6G时代,基地台将同时支持通信和感知,能够利用无线电波感知周边的环境、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等,不仅能提升通信的性能,还会催生新业务。“未来6G服务的对象更多的是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层面的事情,更多的是偏向智能体这块。” 王志勤并以移动通信网络为例,指移动通信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体系,基站非常多,在基站的基础之上,6G推进组希望能够再做一些感知性的工作,如直接在基站上进行升级改造,它就具有了感知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对无人机进行空域管理。还有一些交通路口,把这些基站升级以后,可以看整个车流量,就是作为一些交通的管理。 王志勤认为,眼下世界范围内,对6G的发展都还处于技术研究阶段,对6G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中国是从去年开始进行了6G技术试验的工作,今年也陆续开展了关于6G系统架构和技术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工作也将为今后的6G下一步推进工作打下基础。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将建设成为6G原始创新策源地,大力突破6G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标准高地。同时,北京还将提前培育6G未来产业,探索示范应用,加快5G与卫星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新产业新应用的融合发展,夯实6G应用基础。 查看详细>>

来源: 点击量:1908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